关注者

2008年9月18日

唯三:政府、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的三角恋爱是如何谈成的?

首先声明一点,本人不是什么研究中國房地产事业的“专家”,也不具备那些被房地产开发商包养的“二奶学者”的硕博头衔,平头百姓,仅此而已。文中如有不妥之言,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海涵、赐教、指正。

  提起中國的房子,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本文标题中的三种利益实体。政府呢?按照宪法上的说法,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儿的。银行嘛!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为各种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地方。而开发商是干什么的呢?我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借用时寒冰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群唱着“走进新时代”、“空手套白狼”的人。

  政府执政有清廉与腐败之分,银行服务有优质低劣之分,那房地产开发商们又能怎么分呢?一位房地产领域的民意学者沈晓杰先生对此曾有过一段颇为精辟的评语:“如果要让一般的老百姓来评价开发商,人们最可能选择的形容词会是什么呢?……人民群众对此是早有归纳和”定论“: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黑“;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暴利“;用三个字归纳,那就是”掠夺者“;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人民公敌“。说得多好啊!”针针见血、箭箭中靶、枪枪十环“。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错!历来如此。

  在没实行住房改革前,我们国家搞的是福利分房政策。就像小时候玩儿的游戏――排排座,分果果。自上而下,论资排辈,有点儿封建时代“论功行赏”的味道。虽然僧多粥少,房少人多,论得年头久了,兴许也能在退休前赶上个分房几班车。尽管是每月交租金的房子,好歹也能住人。那时盖的房子有的也挺结实、漂亮的,而且是在没有什么“开发商”的条件下,由建筑公司的工人们盖成的。说到这点,建筑界的老人应该最有发言权。如后来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李瑞环――李三辈儿同志,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位建筑工人代表。他的事迹后来好像还被拍成了一个叫《青年鲁班》的电影,由此诞生了咱们建筑队伍中“鲁班奖”的光荣称号。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先说说中國自打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不少新鲜事物和变化。大的有国家基本国策,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三农、外交什么的;小的有老百姓身边的一些事儿,事儿虽小但天天得打交道,看得见、摸的着。像乘个公交,买个油盐儿,逛个公园儿之类的。人一生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这个“住”尤为重要,要不怎么说“安居乐业”呢!尤其是在咱们中國更加特别的重要,何以见得?且容我一一道来。

  先说农民,解放前的苦日子是没说的了,不提也罢。解放后的日子是好了一些,但罪也没少受。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过得日子还不如从前。闹个天灾、水灾的咱也认了,可没完没了的人灾,乃至造成的饥荒遍野、饿殍满村谁也难以忍受。所以才有了纹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否则中國现在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模样。尽管如此,农民的处境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变得“芝麻开花节节高”。无怪乎当年面对中國农业的现状,有识之士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心声,导致了中央和政府陆续出台了新“三农” 政策。尽管如此,我们的农民兄弟们还是面向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着、劳作着。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有几间属于自己的住房,那是他们除了土地之外唯一赖以生存、生活的空间了。如果有一天,农民连这点儿空间也保不住的话,那中國今天的局面可就不是一句“稳定压倒一切”的话所能稳定的了的了。保不齐再来个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到那时也就不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简单了。

  农民再穷还有自己的几间房子住,可城里人呢?房改前分上了房子的人自然算是“抄上了一把”,尤其是地段好、房子新、面积大的人。买房时的价格自然也便宜、公道。可还有众多也干了不少年,只不过不是什么官儿,什么长且一直没分上房子的人呢?他(她)们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自掏腰包去买“商品房”喽。你让我买也可以,谁让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啊!但你得让我买的起呀!即便是买不起,你政府是不是也应该提供给我们百姓租的起的房子啊!也就是这些年吵吵嚷嚷叫得山响的“廉租房”之类的房子。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敢说让老百姓都睡到马路上去,你堂堂一个社會主義国家政府,怎么就能允许一些开发商喊出“不给穷人盖房”的混帐话来呢?开发商说不给盖就不给盖吧,咱自己想法儿盖不就得了。不成!政府说在城里只能允许开发商来盖房子,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嘿!咱老百姓让人民政府弄的还真没辙了。

  有时想想,咱们中國的社會主義确实是真有“特色”,连代表着普通公民基本人權――居住权的房子都能整出那么多花样来。早些年的房子叫“福利房”,改革时被称为“房改房”,等有房的人都掏钱买下了之后,房子就变成了“商品房”。其中又分成了不同的档次、类别、称号,如“自建房”、“合资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商住房”、“高档公寓”、“别墅”等等。就像一杯色彩斑斓的鸡尾酒,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顾名思义,“商品房”就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大型商品”。但又跟冰箱、彩电不同,它基本上无法扛在身上背着走。更重要的是它的特殊性,用一位地方政府官员的话讲:“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得,现在咱们总算开始说到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作用了。我之所以用“三角恋爱”这个词来形容政府、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是在是因为它们三者间的利益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密不可分地纠结在了一起。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盖房子先要有块儿地,依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土地均为国有。可国家是打哪儿来的呢?不是打人民那儿来得吗?所以“国有土地”的正确含义应该是全民所有。每一个中國的公民,都享有依法合理使用、开发土地的权利。如农民除了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还可以在分给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房子。只要地儿够大,愿意盖几间就盖几间,还真没开发商什么事儿。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农民兄弟姐妹们,其余广大劳动人民恰恰在这个最关键的土地问题上被剥夺了发言权。因为我们许多地方政府的一些“有所作为”,早已变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垄断”行为。用时寒冰先生的话说:垄断是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的根源。政府掌握着土地,但只认可房地产企业开发这一种模式,只向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土地,禁止居民、企业采取其他方式开发房屋或者自建房屋。结果呢?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经开发商之手又捣腾成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垄断,进而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操纵市场,抬高房价,最终形成了对商品房价格的直接控制。既然形成了垄断,自然就没有了正常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就失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商品消费者应享有的正当权利。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被老百姓痛斥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囤积居奇、哄抬房价、开发商偷逃税款、牟取暴利等等一系列不当不法行为。

  时寒冰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政府在向开发商让渡土地和融资权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对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他们每年的预算外收入。据北京大学中國经济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报告:仅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在2004年就达到了6150亿元。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土地出让金已占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难怪在推动房价上涨这一问题上,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共穿一条裤子,因为他们有着完全一致的利益共同点。许多原本靠纳税人供养、最应维护公众利益的政府官员,反而沦落成那伙奸商的帮凶和保护伞。由此还造就了不少贪官污吏,如上海的陈良宇、青岛的杜世成之类的“父母官”。如果说,你政府挣了那么多的钱,把这些钱用在正道上也行。比如,给真正需要买房或是极需改善住房的老百姓办点儿实事儿,多盖些质量不打折扣的廉租房、经适房,反正就是给穷人,包括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盖的房子。至少要让这些真正需要房子的老百姓们心中有个念想,即使是买不起还可以租得起。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说,西安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本市市民在购买商品住房时,按购房款总额,分1.5%、1%、0.5%三个等级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同时还降低了居民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门槛,具体施行日期从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止。这让人多少看到了点儿“以民为本”的希望,也让人感到我们的政府终于敢于承担起减少社会不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了。不过我还是有些疑问:光给老百姓补贴点儿钱就能真正解决中國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吗?西安市政府到底是怎么看待开发商用不当手段牟取的“房产暴利”呢?如果不把开发商攫取暴利的根源彻底铲除的话,你区区一个地方政府又能在“构建和諧社会”的道路上走出多远呢?你的那点儿所谓“补贴”,还不都是从国民的口袋里掏出来的钱吗?在如今房价高启的时期,即使说是“政府的财政补贴”补给了买房的老百姓,最后还不是又都进了黑心开发商的腰包,它们现在没准又在一边儿偷着乐呢!今天央视二套的《马斌读报》说了,不少人就此事也发表了看法,认为要“警惕地方政府假借民生来为房地产”托市“,”用纳税人的钱来为开发商进行“补贴”。善良的人们啊,你们一定要睁大双眼,捂紧钱包,提高革命警惕啊!

  接下来咱们该说说“人人喊打”的开发商了。前面已经说过开发商就是一群“空手套白狼”的人,何以言之?让我们听听中國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先生是怎么说的吧:“现今的中國的房地产开发商是一个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土地、资金、房屋建设活动、成品房屋等为倒卖对象的,迄今为止中國最大的倒卖商、皮包商和中间商,是一种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企业模式。”而事实正是如此。

  根据汉语的定义,房地产开发是一种具体的生产活动,世界其他国家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定位均与此相符。如美国所谓的开发商,是集规划、建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企业。如果住房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永远为你负责。而我们国家呢?恰恰相反,绝大部分开发商只是在进行着商业利益上的投机活动。看生产流程,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由设计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由施工企业完成;论资金来源,许多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寥寥无几,主要通过让建筑企业垫资、预售房款、假按揭等方式,“空手套白狼”获取资金。有人说,我国开发商自有资金所占比例之少真乃世界罕见,此话当不为过。这里面自然少不了银行对开发商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呆会儿还要提到。由此可知,正因为开发商把整个建房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建筑企业、购房者和银行,而它们自己由于投入的资金非常少,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是最小的。故而可以用最好的心态,通过各种方式去哄抬房价,追逐暴利。而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随时可携带榨取的民众血汗钱逃之夭夭。这就是横亘在建筑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一个不伦不类、完全多余的所谓开发商的真实面目,它们就好比是一群吸附在“房产暴利”上贪婪无耻的寄生虫。依照时寒冰先生的分析,取消开发商,即使在现地价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能下降近半。因为房地产领域中,90%的利润都被开发商掠夺走了。这也是它们迄今为止,都不敢公开自己的房价成本到底是多少的最主要原因。据专家测算,仅2004年一年的时间里,开发商除了获取比社会平均回报率还高的1000亿元的正常的利润以外,当年从中國从数百万户买房者的手中攫取的暴利,就高达4000亿元。前些时候,广州市广钢集团的自建房,均价才2050元/平方米。而广州市今年2月份一手房签约的平均价格是多少呢?8134元/平方米。同样是盖房子,不同的是让谁来盖?正是这点让开发商们暴利的尾巴露了出来,事实真相难道还不清楚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开发商还能在今天中國的房地产市场上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道理很简单,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和供应渠道,成了这伙“空手套白狼”的人攫取暴利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障。而我们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则是开发商大发不义之财的利器和靠山。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不知道建设部的那些老的、新的、大的、小的官员们中,有多少人没有房子住?从你们制定的所谓房地产开发恶政来看,多半早就不为房子发愁了。开发商不拍谁的马屁,也得拍你们的马屁呀!因为你们才是它们一小撮人的“衣食父母”,是你们给了它们最暴利的赚钱机会。是你们对百姓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才使得中國住房市场走到了今天这种“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的地步。好在这阵子中央政府也坐不住了,终于也说要对高房价调控调控了。不知能否达到老百姓的心愿,让我们拭目以待,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说完了开发商再来谈谈银行,它们在房地产开发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不可谓不重要。金融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大问题。而在涉及到中國房地产开发方面,银行也绝对是“功不可没”。通过这些年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被揭露的“案件”、“暗葙操作”等事实来看,银行无法否认自己也起到了助长房价不断升高的“助推器”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银行的钱是哪儿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吧?别扯什么大道理,也别摆什么“金融家”的大头照。简而言之,银行里的钱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的钱,或者说属于老百姓的钱。当然还包括那些各个政府部们的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钱以及以国家名义存的钱。尽管有的人家钱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把它存进了银行,总觉得放在国家的银行心里踏实。殊不知,现在许多银行跟我们头脑中过去的银行印象早已是南辕北辙了。

  银行里钱的来路整明白了,咱再聊聊银行的服务功能。一是要支援国家各项经济、国防建设,二来更应该体现出人民银行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您说是吧?就说现在各家大大小小的银行都逐步走向商业化了,股份制了,上市了,可你还是生存在中國这块土地上吧?你还是离不开中國广大的人民群众吧?你还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商业银行吧?你怎么就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甚至有的银行业务基本不对个人,即钱不多的普通民众了。还美其名曰什么“个性化服务”、“和世界金融潮流接轨”,鬼你个头啊?银行的服务水平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今儿就不多说了。就说说开发商们是如何利用银行的投融资渠道来攫取老百姓兜里那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吧!

  开发商本就是个中國最大的、以倒卖房子为主业的皮包商,皮包里从来就不会有很多自己的钱。当然,它们从老百姓手中掠夺的钱早已悄悄揣进了自己的钱包、钱柜。但没钱没关系,有地方政府给咱撑腰,卖给咱地。你别人想买还不卖给你呢!有了地就好办了,先放在手里捂着,一捂就是好几年,等着地价升值。要不去年怎么有些城市每平米的地价都超过了每平米的房价,创出了“面粉比面包还贵”的中國房地产奇迹。不仅如此,它们还告诉老百姓:中國能盖房子的地儿可越来越少了,再不买房子(其实就是一块空地)以后可就买不着了!一位叫孟晓苏的“二奶”专家也帮着忽悠说:请问13亿人的需求你抑制得住吗?笑话!13亿人的需求?我倒想问问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你所说的13亿人中有多少人住在城镇?又有多少人住在广阔的农村?住在城镇的人有多少已经买了房子?又有多少人家拥有不只一套、甚至几套的房子?而13亿人中又有多少真正没有房子住的人?那些刚出生的婴儿、呀呀学语的幼儿、一打一蹦高的小豆包们、初、高中的学生们也都迫切地需要买房子吗?我不敢说你的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我只能认定你的良心一定被开发商们“买断了”。这也印证了一位阿朦先生的预言:一旦染上铜臭的味道,学者冠冕堂皇的声音背后也掩藏着阴谋的谎言。

  开发商的本事不仅仅是会“捂地”,它们把捂热乎的地拿到银行还能贷来大笔的“开发贷款”。同时又通过“商品房预售制度”把赚的钱提前收进自己的腰包,然后从银行的“按揭”中,又能赚到一笔“额外”的利润。而这个赚钱的前提是一没有什么风险,二是不用开发商自己掏什么钱。据中國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中國房地产金融报告》提供的数据:2004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共筹措17168.8亿元,其中第一大资金来源为“定金和预收款”,占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的43.1%(“定金和预收款”中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第二大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30.3%(在这30%的企业自筹资金中,又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第三大资金来源还是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的18.4%.而到了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仍然在55%以上。

  你说在中國,还有哪个行业的企业有这么大的“福分”?能受到银行的如此“青睐”?或说是“一见钟情”。这钱也太好挣了,要不中國富豪排行榜上怎么净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名字。据“2006胡润百富榜”上的富豪排列名次,登上前十名“中國首富”的,竟有6人全是靠房地产而一举暴富的。没有暴利,它们哪儿来的上亿身价?没有暴利,它们如何能拿每年上千万的“高薪”?从表面上看,银行贷给购房者的钱,是帮助他们圆了自己的住房梦。而实际上,是帮了开发商从老百姓的兜里榨取更多的黑心钱。尽管这样,我们的银行行长,如建行副行长范一飞同志还是大言不惭地说:“房地产贷款是质量优良的贷款品种,无论是收益水平还是增长水平,这个产品的空间还是很大。我想替房地产贷款叫一下委屈。实际上,房地产贷款是我们银行业盈利水平非常高的一个业务,同时也是我们盈利保持比较高增长的重要因素。”

  话可以这样说,但范行长别忘了建行曾经的“辉煌业绩”:据国家审计署公布2002年年度审计报告,公开披露了广州市建行虚假楼宇按揭事件,涉及骗取贷款3793万元,其中3270万元无法追回。在这些虚假按揭行为中,房地产商同时充当起卖方和买方两个角色,每月从自己的账户上划转偿贷,而名义上的买主大多不过是廉价出租自己身份证件的建筑民工。而中國银行当年被骗6.45亿元按揭贷款的大案,不知今天是否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可以说,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谓的“繁荣昌盛”,这种“假按揭”也一直在发展着,存在着。如果房价处于不断地上涨的态势,有多少人会去主动揭发它、捅破他。可一旦房价的泡沫破碎,高高在上的房价回归它应有的价位时呢?我们的银行家们还笑得出来吗?还能继续高唱“房地产贷款是质量优良的贷款”的赞歌吗?前不久深圳发生的“断供第一案”,不又是源于银行与开发商合谋制造的“假按揭”吗?在这起案件中,银行控告业主违约断供,业主反告银行违规放贷、开发商欺骗,反正是你咬我我咬你,相互一身骚,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银行再怎么告,你自己应负的责任是无论如何推卸不了的。正如三年前工人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在一个缺少基本游戏规则和商业道德的房地产市场上,即便爆出天大的丑闻都不算是意外。

  有专家分析说,迄今为止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房地产公司最为看重和依赖的融资途径,而在现实的房地产融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用假证抵押,重复抵押,债权落空,超值抵押房地产,贷款赔付受损等诸多房地产贷款风险,但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自身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该专家还说,尽管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贷款情况来看,房地产仍为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但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以及巨大的财务杠杆作用,当房地产信贷链条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必然引发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个“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指的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房价下跌幅度过大引发金融风险”。如何解决“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的问题,专家还给开发商融资另外指了条道――海外上市。但要想在海外上市,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回答:一是土地储备;二是盈利能力;三是最为重要的信用等级。前两个问题不是问题,开发商早就轻松解决了。但第三个问题就比较难办了,因为专家说:目前地产商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没有信用的公司将很难获得在海外上市的机会。这可真是说到开发商的痛处了,有几个开发商不是“奸商”啊?

  据有关报道说,由于国内目前房价涨不上去且呈现回落之势,银行也越来越对自己所谓的“优质房贷”担心了。8月20日,某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负责个人房贷审查的人士直言,由于担忧房价下行诱发借款人风险,其近来感到压力很大。但如果来个10%或20%的跌幅,银行房贷不良率肯定上升。“这不,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房贷总量占比较高,8月中旬,银监会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宁波等七省市银监局发出《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掌握房地产行业波动对银行潜在风险的影响。而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眼中,如果房价出现下行,势必引发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其中包括借款人”断供“、购房者负资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相关行业调整、以房产作为抵押的贷款风险等。可话说回来,当初在房价已经涨的那么高,远远超出广大民众所能承受的支付能力时,你们银行干什么来着?你们那时的防风险意识跑到哪儿去了?你们看到房价要跌下来了,涨不上去了就着急发慌了。难怪开发商大佬任志强说出”要死也是银行先死“的狂言。

  够了,关于银行的话题真的不想多说了,那些专家、学者们比咱们可有的是时间、理论和听众。其实许多年以前,为数不多的、真正关注民生的有识之士就向政府提出了针对我国住房市场如何健康、有序发展的真知灼见。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央政府、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们对此似乎没有太多的兴趣。他们关心的是每年如何保持GDP的快速增长和所谓的“黨绩、政绩”,它们更关心的则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到底能戴多久?这让人想起了沈晓杰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公民的住房问题,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年代,早已不是什么经济问题、市场问题,说到底是它是一个政治问题。今天,公民住房的水平则更多的反映出执政者的一种”政治价值取向“。中國人的”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观念没有错。但是,中國人”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的民生诉求和传统,却毁在这一代没有任何社会责任的开发商和胡乱作为的政府相关官员的手里。这是民生的不幸,也是”以民为本“的国家和政府的不幸。

  综观上述事实,让我们一步步看清了在中國房地产市场上,政府、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三角恋爱是如何谈成的。这是一种建立在“特殊利益”上的“恋爱关系”,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字“钱”。地方政府为了钱,可以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和开发商一起炒卖地价,并允许和默认开发商对全民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垄断。而始于政府住房主管部门所搞的开发商模式,又造成这个特殊利益集团疯狂洗劫社会财富、加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制造中國最大的社会不公的基本事实。开发商为了钱,用尽了浑身解数对官员们行贿送礼、大搞权钱交易等不法勾当;银行为了钱,不惜弄虚作假,违反商业规则和诚信,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种种方便和“假资料”、“假按揭”,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记得纹革初期,北京市面上流传着一段顺口溜:一棵藤上三个瓜,邓拓、吴晗、廖沫沙。指的是当时被打倒的三位市委领导。当然这是受了蒙蔽、不明真相的人编排出来的,后来也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可时隔多年,我看到中國大地上又出了新景象:一棵藤上三个瓜,政府、银行、开发商。不过这回这仨瓜可不是一般的瓜,厉害去了!说它厉害,是指它们都直接关乎国家的民生大计,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这瓜是甜瓜,咱们吃了日子越过越好倒也没得说,如果这瓜上粘有危及老百姓生活的毒素的话,你说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把这瓜摘下来泡在消毒水里好好洗洗干净,如果瓜上有了不好的地方,是不是也得用刀子把它剜掉,彻底挖干净才行。就像时寒冰、沈晓杰等先生说过的那样:一、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过多从房地产领域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也应该对自己从地价中获取过多收益的现状进行修正。降低土地出让价格,确保住房中所包含的公共產品特性逐渐回归,把住房作为一项民生问题而不是作为一项财源来为自己牟利。同时,鉴于土地的全民所有特性,在土地收益的分配中必须保证广大民众的权益。

  二、顺应民意和时代的需求,改变从前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背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打破旧体制,重新构架一个让人民满意、可为居民实现住房小康的新的住房政策和新的房地产市场。允许多种形式的房屋建设模式,自建房、合作建房及建筑商建房都可以,只要盖出的房子是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下建造的,是老百姓需要的,而且是买的起和租的起的房子。至于那些所谓的房地产开发商,能取消最好。实在不行的话,就让它回归作为皮包商的本色,让它在利润分配中获取它作为皮包商应得的那部分服务费好了。当然,这么些年来它们榨取广大民众的血汗钱,必须让它们吐出来!否则不足以平民愤、警世人。吐出来的钱嘛!自然要补贴给最需要住房的老百姓身上。

  三、借鉴国外惠民、利民的售房策略,彻底取消万恶的商品房预售制度,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另外,在售房信息披露上做到透明、公开、公平、公正。这样,也能杜绝过去开发商制造囤积居奇的恶习出现。

  四、对房地产市场中的官商勾结行为,要坚决打击,毫不手软。主要是从制度上、从法律层面上予以最严厉的约束和制裁。

  我们能看到这一天吗?我们能等到这一天吗?

  2008年9月8日 于北京

  作者:唯三

没有评论: